羊城晚報記者 鄭惟之
  邵逸夫
  (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
  1月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宣佈邵逸夫爵士於早晨6時55分於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被尊稱為“六叔”的邵逸夫是香港娛樂大亨,他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又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對香港電視、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邵逸夫更是一位慈善家,多年來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
  得知邵逸夫離世的消息,一位廣州媒體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邵逸夫走了。向香港電影致敬!向TVB劇致敬!向慈善事業致敬!向遍佈全國的逸夫教學樓、逸夫圖書館、逸夫實驗室致敬!
  半百之年開闢事業新天地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註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邵逸夫在南洋一獃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搞得有聲有色,使邵氏公司成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發行商,而此時,他真正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開始。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之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拼搏。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他首先斥資700萬港幣在清水灣興建邵氏片場,先後花重金從“電懋”等公司挖取名角,還四處網羅人才,壯大邵氏的內部力量。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電影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開拍古裝力作《貂蟬》,這部歷史劇用黃梅調的形式演繹,該片甫一公映就獲得觀眾的強烈反響,不久之後即連創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邵氏最為賣座的影片,李翰祥順理成章地成為邵氏一線大導演。第二年,清水灣片場已經建成四座攝影棚,李翰祥請求開拍電影《江山美人》,這同樣是一部歷史劇,片中的插曲由黃梅調來演繹,女主角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林黛。《江山美人》在問世之後同樣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該片的眾多插曲也成為當年的流行音樂,邵氏公司就這樣成功占領市場。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然而,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面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讓香港成為亞洲電影之都
  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今天的香港電影商業片一直都是最強主打,就是邵氏為香港影壇劃分的全新格局。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的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致,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裡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全面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佈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是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邵氏在成功開發了動作片這一類型電影之後,不遺餘力地將該類型片種介紹到海外,並且培養起眾多歐美影迷,這也是為何香港動作電影能夠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享有廣泛的知名度,邵氏是功夫電影發展的第一個助推者。
  轉戰電視打造無數天王巨星
  20世紀70年代末,邵逸夫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轉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進軍電視業是導致邵逸夫的電影事業遭遇最致命“叛逃”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排除類別的概念單以成功而論,這一次,邵逸夫的決策再一次正確,因為,當時間來到21世紀的時候,嘉禾已經走過了最風光的年代,頹勢盡顯,而邵逸夫則在電視這個戰場上取得了最輝煌的勝利。
  1965年,邵逸夫和香港地產巨頭利孝和共同投得當地免費電視牌照,隨後利孝和斥資千萬打造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於兩年後成立,利孝和自任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入股加盟為董事。TVB成立當天,正是邵逸夫60歲生日。儘管當時自己的工作重心還是在電影領域,但基於自己豐富的電影從業經驗,邵逸夫從一開始便為TVB構築了商業電視臺發展的黃金模式。
  一方面,他將邵氏在電影領域的大片場制度嫁接到了電視領域開創了一條龍機制,即從資金註入、編劇、演員,再到拍攝至播放一手包辦,然後把音像製品的版權銷售給海外。自給自足的自拍劇機制最大限度地為TVB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盈利能力。但一條龍機制和大片場制度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藝人必須忍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於是,人才的儲備便成了TVB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為此,邵逸夫創新性地辦起了無線藝人班、勁歌金曲歌手大賽和港姐選美比賽。如此超前的對於藝人的商業開發使得TVB儲備了足夠的人才和娛樂資源。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此後數十年TVB的發展中,儘管也屢屢遭到對手的大規模挖角,但卻始終沒有出現過太大的人才危機,出於同一期藝人班的學員水平、資質大都相當,走了一個,另一個補上便是了。
  作為全港首個免費電視臺,TVB創辦之後很快便在香港娛樂圈占據了一席之地,併在收視率上絕對領先於競爭對手“麗的映聲”(亞視前身)。1980年,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此時的邵逸夫已經逐步淡出電影領域專攻電視,在此後的30多年中,無數當今的天王巨星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大導演杜琪峰都是由TVB走向台前,而其所出產的電視劇更是銷至全球華人世界。在這個電視王國的全盛時代,不客氣地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
  當然,在繁盛的江湖也少不了對手的競爭,特別是“我要比你更好”的良性競爭,而TVB與亞視多年來如此態勢的競爭也是港劇江湖之所以精彩紛呈的重要原因。總結而言,TVB與亞視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新,一是挖角。
  有統計數據顯示,儘管亞視會因為某一部戲在收視率上偶露崢嶸,但香港電視收視率的八成江山長年以來都在邵逸夫的TVB掌控之下。只是“盛極而衰”同樣也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就如同邵逸夫已經步入百歲一樣,TVB也來到了不惑之年,更年期的弊端漸漸暴露,近年來遭遇多次被挖角,而劇集創作力不足也備受爭議。
  2011年,邵逸夫出售手中持有的所有TVB股份,正式宣告退休。
  鄭惟之  (原標題:邵逸夫離世,享年107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01afjs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